《毕节学院学报》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探索ESP在毕节学院的课程构建

 
来源:毕节学院学报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2
 
英语是一门以应用为目的的课程,因此大学开设的英语课程也应以应用为目的。然而大学课程形形色色,让所有不同专业的学生去学习同样的基础英语,效果显然不明显,也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更为行之有效的做法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而为学生开设更贴近他们专业知识的专门用途英语。这不是凭空而谈的想法,这样的课程构建是有其理论支撑及现实意义的。现在也已经有很多大学在尝试着开设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将从韩礼德系统功能学中关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的理论出发,结合毕节学院的实际,试图探索出一条更适合毕节学院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之路。 一、理论依据 1.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系统功能语言学相对于其它语言理论,其独到之处在于关注语言的社会属性,也就是如何实现语言的社会功能。一方面,这一理论把语言看成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认识。另一方面,它更加重视对语言变体的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系统语学家十分重视语言的社会功能及如何实现这些社会功能,所以系统语言学家集中力量去发现和描写由于社会情境和说话人的情况不同而产生的各种语言变体,以及这些变体与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因此,系统语言学是适用语言学,可以应用于语言教学、文体学和翻译等领域。这一特点正是系统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的根本区别:系统语言学从社会角度研究语言,转换生成语法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语言。 第二、系统语言学认为语言是“做事”方式(a form of“doing”),而不是“知识”方式(a form“knowing”)。韩礼德认为,语言不是人的一种知识能力,而是“文化和社会所允许的选择范围”,也就是“在语言行为上所能够做的事情的范围”。所以,所谓“语言”就是讲话人“能做”什么,所谓“言语”就是讲话人“实际做了”什么。乔姆斯基所说的“知识”是语言的心理学范畴,“语言能力”是个人的特性;韩礼德的“做事”的方式属于语言的社会范畴,即语言与环境的关系,“语言行为潜势”属于一个语言社团的特性。这一点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区别于转换生成语言学乃至其他众多语言学派别的重要标志。 第三、系统语言学比较重视对个别语言以及个别变体的描写,并且认为这种描写本身就是语言学的目的之一。转换生成语法更重视发现语言的普遍现象,调查个别语言只是一种手段而已。用韩礼德的话说,语言间的普遍现象不仅琐碎,而且本身没有多少研究价值。人类语言共同遵守的规则是最容易为人们所掌握或学习的,因此研究这些规则对于促进人类交际没有多大帮助。相反,只有语言间的差异尤其是这些差异所体现的文化差异才是真正重要的,认识和掌握这些差异会有助于克服其造成的交际障碍。 第四、系统语言学用“连续体”(continuum)的概念来解释复杂的语言事实,引进了“阶”(scale)和“精密阶”(scale of delicacy)两个概念。在实际的语言描写中,系统语法既能从最简单、最明显的切分入手,逐步进行越来越细致的区分,又不忘记包含细小概念的更大范畴。 第五、系统语言学以“系统”作为基本范畴。韩礼德继承了Firth的“系统”概念,把语言看作是一套系统。每一个系统就是语言行为中的一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即在特定环境中可以选用的一组语言形式。 2.ESP,即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理论(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纵观历史上ESP的发展,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语域分析阶段;(2)修辞和语篇分析阶段;(3)目标情景分析阶段;(4)学习技能分析阶段;(5)以学习为中心的阶段。各个阶段皆显现了当时时代背景下的优越性,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显现其局限性。目前,ESP的发展则更多的展现出来的是一种融合的态势,把各个发展阶段中的有效因素提炼出来并加以有效的利用,并形成全新的混合式教学法(Blending Approach)。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语料库的飞速发展,ESP中关于语域分析、题材分析的理论也得到了一定发展,进而提升了ESP的研究效果。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主要贡献之一便是其激发了特殊用途英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的产生。韩礼德在其著作中明确提出了进行特殊用途英语教学的必要性,提出了“内务英语、警察英语、法官英语、护士和药剂师英语、农业专家英语、工程师和装配师英语”等英语变体,并且说“每一个这样的特殊需要都在合适的教学材料出现前,需要由专门的人员在具有大量语言样品的基础上,对受限定语言和特殊的语域进行认真的研究”。虽然迄今为止,对于ESP理论是否可行的争论仍然存在,但是ESP在大学英语教育中越来越受到一线英语教师和研究者的重视。 二、毕节学院现况简述 毕节学院位于贵州省毕节市,是2005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一所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学院下设有14个教学学院,35个本科专业,专业包括有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个学科门类。学校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印尼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与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贵州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国内高校开展了校际合作。 现阶段,学校明确了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依托“艰苦创业、求实进取”的办学传统,秉承“明德笃学、弘毅力行”的校训,围绕服务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强化教师教育类学科专业建设,构建服务地方重点产业、支柱产业的学科专业群,形成文理工相互渗透、具有区域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把学校建成毕节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科技研发基地、文化传承基地、咨询服务基地,成为西部同类院校中水平较高,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应用型、多科性院校。 三、在毕节学院开设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1)必要性 2011年5月7日,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常务理事会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外研社成功召开。这标志着我国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和研究有了专门的学术组织,将对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研究已进入有组织有规划的发展阶段,反映了中国外语教育发展的新需求和新趋势。我国资深外语教育专家胡文仲教授对专业委员会的成立给予了高度评价。胡教授认为,随着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阶段EGP教学与ESP教学的关系也将随之变化,加强ESP教学与研究势在必行。ESP不仅与大学公共英语相关,而且与英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相关。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毕节学院开设ESP课程显得必要且紧迫。首先,就毕节学院本身的发展目标而言,在未来,毕节学院将着重发展应用学科,新兴,边缘及交叉学科,重点扶持与本地支柱产业紧密相关。在这样的发展目标之下,英语作为现代大学生必备技能之一,仅仅掌握基础英语显然是不能满足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的,因此ESP的课程构建及教学改革非常必要。其次,从大学英语教学的角度出发,理应让学生学以致用。而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育更多的是对学生高中阶段知识点的重复,与学生专业基本无关,并以四六级过级为目的,学生并不能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将英语这一工具充分的利用起来。部分底子较好的学生也意识到要想毕业后有更好的出路,掌握与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有志于进入外企工作或是出国深造的同学,或是金融外贸类专业的同学,其要求显得更为迫切。英语教育应让学生在掌握一技之长的同时,更好的辅助其专业学习。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越来越多的大学关注到了专业英语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并大胆的做出了各种尝试,探索着更适合本校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课程构建。毕节学院应该吸取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尽快走上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英语教学之路。 (2)可能性 那么ESP针对毕节学院的现状可以作怎样的课程构建呢? 首先,ESP的开设时间存在争议。这种争议主要体现为两点:一种观点认为所有的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即基础英语教学,都应该在中学阶段完成。大学英语从大一开始就应该直接进入ESP,并可以在大学三、四年级过渡到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即学术英语的教学。这是一种完全的教学改革。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大学英语应该继续从EGP开始,并辅助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然后再在大学三、四年级展开针对学生专业的ESP教育。无论哪一种观点,英语教学的最终趋势必然是基础英语教育、ESP教学、双语教学三步走,而ESP是重要桥梁。就毕节学院的现状而言,一方面,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过级率偏低;另一方面,师资相对较弱,教师的英语水平可能难以应对完全的ESP或是EAP教学。因此,第二种观点可能更适合毕节学院的现状。也就是说,在大学的一、二年级阶段,大学英语教育仍然以基础教育为主,重在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既为后面的ESP做好准备,同时也为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服务。到了大学三年级,再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进行ESP教学。 ESP目前主要有两种分支。一种是分为科技英语、商贸英语和社科英语。而另一种则是将ESP直接分为职业英语和学术英语两类。就毕节学院而言,显然第一种分类更适合。在现有的ESP课程中,有些课程发展时间长,成熟度较高,比如商务英语,科技英语,旅游英语,因此,此类课程已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教材,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及管理模式,教师入手也比较容易。但是有的学科,比如艺术类英语,发展则相对滞后,可选择的教材比较有限,教师具体操作时可参考的课程构建较少,因此相对而言更为困难。所以,关于ESP在毕节学院的课程构建,可以先从相对成熟的课程开始,比如商贸英语,及时总结课程开设过程中出现的经验及不足,再慢慢开设其他的专业英语,并逐渐发展成完善的ESP教学。商务英语这一课程,其实涉及范围相当广泛,不仅包括了外经贸英语(国贸英语、商贸英语、实用英语等),还包括除此以外的其他一切商事活动范围内所使用的英语,如会计、旅游、餐饮、保险、物流、银行等方面,使用面相当的广。从性质上而言,商贸英语就是商务语境中所使用的英语,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备在各种商务活动中用英语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迄今位置,毕节学院已经尝试性地开设过商务英语和旅游英语等课程,积累了一定的教学及管理经验,下一步就应该在此基础之上,逐步开设各个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 再一个是师资与教学的问题。现在毕节学院主要有三支英语教学队伍:英语专业教师、大学英语教师和外教。其中英语专业教师和外教主要负责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学工作,大学英语教师则主要负责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学工作。开设专业英语教学主要针对的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相应的教学任务自然由大学英语教师来承担。这一部分的教师往往已有多年的大学英语教学经验,基础知识扎实。他们所需要做的,一方面是根据教学需要,提升自己的专业英语修养,教不止步,学不止步,做到教学相长;另一方面,则要从传统的大学英语授课方式中走出来,适应ESP教学,总结经验,探索道路。ESP不是简单的专业词汇翻译课,也不是双语教学课,授课教师只有自己摆正对ESP的认识,才能走上正确的教学探索之路。 ESP的课程设置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模式。第一种以语言为中心。也就是说直接把情境分析的内容和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因此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师从复杂的语言中直接挑选出与特定情境相关的语言供学生学习,简单而容易操作,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只不过这种课程设置的弊端也比较多。比如学生在学习某一相同的情境语言时,各自的水平不一样,体现不出因材施教,同时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本该在教学活动中充当主角,却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被教师充当了主导;第二种以技能为中心。在这样的教学设置下,所有的语言行为都被认为是由某些技能和策略来创造支撑的。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学生必然被要求具备较高的语言能力,从而达到某一理想化的学习目标。掌握了技能与策略的学生,即使在课程结束之后,也仍然可以自主学习,不断提高。但是对于基础和自制力都较差的学生而言,这样的学习目标显得遥不可及;第三种以学习为中心。相比前两种模式,它更关注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才能获得那些“技能”。因此教学者要考虑的问题也就更多了。比如,单一的针对性的技能训练能有效的提高这一技能,还是其他的技能训练是否也能达到同一个目的?学生对同一个教学方法的反应一样吗?他们的态度会随着教学方法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呢?也就是说,教师在整个课程的设置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影响教学效果的各方面因素,并努力的将它们调整到最和谐的状态,从而使一堂课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总的来说,教学的设置是多种多样的,其优势与弊端也各不相同。教师在进行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到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努力找到最适合的教学方法。 最后是在教材选择和教学评估上。现在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ESP课程,有些高校的ESP课程发展得已经比较成熟,并编写了相应的教材。国外的专门用途类的英语教材也非常多,足够我们进行筛选对比。我校的ESP起步较晚,可以借鉴各方面的经验,少走一些弯路。而教学管理除了对教师、学生和教学工作的日常监督外,则更多的体现在了对ESP的教学评估上。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虽然具体的评估内容会稍有不同,但是下面两点应该引起重视。首先,以测试为手段的能力评估,这和传统的评估方式有类似之处,但是也有所不同。学生的能力可分为听说读写,而体现在不同的专业英语课程上时,这些能力的比重可能会稍有不同,因此测试不应该仅仅是一纸试卷,而是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设置对应的评估比例和评估方式。比如对口语的评估就可以采取一对一的交流模式。其次,以非测试的手段进行的能力评估,比如实验,或是论文。这样的评估方式更接近学生的真实水平,学生发挥的空间也更大,当然,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而言,可能难度也会更大。但这也许也是激励他们快速进步的一个好办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在论文的布置上不应搞突然袭击和难题偏题,而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提升空间以后,选择适合的题目尽早告知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去准备,因为这样的一个准备过程往往就是学生进步的过程。总之,不管以什么样的评估方式,目的都是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出学生是否学有所得,教学是否教学相长,教材的使用是否合适,教学管理是否到位。 四、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一方面,师资力量不足,对教师专业英语水平的要求更高。另一方面,专业英语的难度较大,对学生的基础英语水平要求更高。因此,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必须自觉地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吸收最新的教学成果,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此外,教师还必须在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和教学检测等多方面适应专业英语教学的要求。一个技能单一,知识面狭窄,缺少复合性教学能力的教师是必然会被这个新的时代所淘汰的。总而言之,一个合格的ESP教师,必须是一名善于研究、懂得管理、长于合作的人。 2.开设了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课程之后,各个专业的学生之间教学内容的不一致,会造成难以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统一标准的英语水平检测;另一方面,也对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没有实质性的应试帮助。因此不管校方还是学生,在习惯了传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要接受这样一种全新的课程设置,心理上都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必须的。只有首先认识到ESP课程的重要性,才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改变,并在改变过程中不断寻求更好的课程构建与教学管理模式。 五、总 结 总的来说,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开设是大学教育课程设置的一个趋势,也是现代社会对英语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实施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一方面能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与行业紧密结合的应用型英语人才的教育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优势,因此学生应该意识到时代的挑战,适应不断更新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师资队伍的复合性教学能力,更好地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用性教学研究、行业特色服务的专业发展目标。学校及英语教师应该要适应这样的发展,及时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积极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 英语是一门以应用为目的的课程,因此大学开设的英语课程也应以应用为目的。然而大学课程形形色色,让所有不同专业的学生去学习同样的基础英语,效果显然不明显,也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更为行之有效的做法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而为学生开设更贴近他们专业知识的专门用途英语。这不是凭空而谈的想法,这样的课程构建是有其理论支撑及现实意义的。现在也已经有很多大学在尝试着开设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将从韩礼德系统功能学中关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的理论出发,结合毕节学院的实际,试图探索出一条更适合毕节学院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之路。 一、理论依据 1.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系统功能语言学相对于其它语言理论,其独到之处在于关注语言的社会属性,也就是如何实现语言的社会功能。一方面,这一理论把语言看成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认识。另一方面,它更加重视对语言变体的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系统语学家十分重视语言的社会功能及如何实现这些社会功能,所以系统语言学家集中力量去发现和描写由于社会情境和说话人的情况不同而产生的各种语言变体,以及这些变体与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因此,系统语言学是适用语言学,可以应用于语言教学、文体学和翻译等领域。这一特点正是系统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的根本区别:系统语言学从社会角度研究语言,转换生成语法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语言。 第二、系统语言学认为语言是“做事”方式(a form of“doing”),而不是“知识”方式(a form“knowing”)。韩礼德认为,语言不是人的一种知识能力,而是“文化和社会所允许的选择范围”,也就是“在语言行为上所能够做的事情的范围”。所以,所谓“语言”就是讲话人“能做”什么,所谓“言语”就是讲话人“实际做了”什么。乔姆斯基所说的“知识”是语言的心理学范畴,“语言能力”是个人的特性;韩礼德的“做事”的方式属于语言的社会范畴,即语言与环境的关系,“语言行为潜势”属于一个语言社团的特性。这一点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区别于转换生成语言学乃至其他众多语言学派别的重要标志。 第三、系统语言学比较重视对个别语言以及个别变体的描写,并且认为这种描写本身就是语言学的目的之一。转换生成语法更重视发现语言的普遍现象,调查个别语言只是一种手段而已。用韩礼德的话说,语言间的普遍现象不仅琐碎,而且本身没有多少研究价值。人类语言共同遵守的规则是最容易为人们所掌握或学习的,因此研究这些规则对于促进人类交际没有多大帮助。相反,只有语言间的差异尤其是这些差异所体现的文化差异才是真正重要的,认识和掌握这些差异会有助于克服其造成的交际障碍。 第四、系统语言学用“连续体”(continuum)的概念来解释复杂的语言事实,引进了“阶”(scale)和“精密阶”(scale of delicacy)两个概念。在实际的语言描写中,系统语法既能从最简单、最明显的切分入手,逐步进行越来越细致的区分,又不忘记包含细小概念的更大范畴。 第五、系统语言学以“系统”作为基本范畴。韩礼德继承了Firth的“系统”概念,把语言看作是一套系统。每一个系统就是语言行为中的一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即在特定环境中可以选用的一组语言形式。 2.ESP,即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理论(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纵观历史上ESP的发展,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语域分析阶段;(2)修辞和语篇分析阶段;(3)目标情景分析阶段;(4)学习技能分析阶段;(5)以学习为中心的阶段。各个阶段皆显现了当时时代背景下的优越性,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显现其局限性。目前,ESP的发展则更多的展现出来的是一种融合的态势,把各个发展阶段中的有效因素提炼出来并加以有效的利用,并形成全新的混合式教学法(Blending Approach)。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语料库的飞速发展,ESP中关于语域分析、题材分析的理论也得到了一定发展,进而提升了ESP的研究效果。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主要贡献之一便是其激发了特殊用途英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的产生。韩礼德在其著作中明确提出了进行特殊用途英语教学的必要性,提出了“内务英语、警察英语、法官英语、护士和药剂师英语、农业专家英语、工程师和装配师英语”等英语变体,并且说“每一个这样的特殊需要都在合适的教学材料出现前,需要由专门的人员在具有大量语言样品的基础上,对受限定语言和特殊的语域进行认真的研究”。虽然迄今为止,对于ESP理论是否可行的争论仍然存在,但是ESP在大学英语教育中越来越受到一线英语教师和研究者的重视。 二、毕节学院现况简述 毕节学院位于贵州省毕节市,是2005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一所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学院下设有14个教学学院,35个本科专业,专业包括有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个学科门类。学校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印尼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与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贵州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国内高校开展了校际合作。 现阶段,学校明确了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依托“艰苦创业、求实进取”的办学传统,秉承“明德笃学、弘毅力行”的校训,围绕服务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强化教师教育类学科专业建设,构建服务地方重点产业、支柱产业的学科专业群,形成文理工相互渗透、具有区域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把学校建成毕节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科技研发基地、文化传承基地、咨询服务基地,成为西部同类院校中水平较高,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应用型、多科性院校。 三、在毕节学院开设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1)必要性 2011年5月7日,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常务理事会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外研社成功召开。这标志着我国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和研究有了专门的学术组织,将对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研究已进入有组织有规划的发展阶段,反映了中国外语教育发展的新需求和新趋势。我国资深外语教育专家胡文仲教授对专业委员会的成立给予了高度评价。胡教授认为,随着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阶段EGP教学与ESP教学的关系也将随之变化,加强ESP教学与研究势在必行。ESP不仅与大学公共英语相关,而且与英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相关。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毕节学院开设ESP课程显得必要且紧迫。首先,就毕节学院本身的发展目标而言,在未来,毕节学院将着重发展应用学科,新兴,边缘及交叉学科,重点扶持与本地支柱产业紧密相关。在这样的发展目标之下,英语作为现代大学生必备技能之一,仅仅掌握基础英语显然是不能满足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的,因此ESP的课程构建及教学改革非常必要。其次,从大学英语教学的角度出发,理应让学生学以致用。而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育更多的是对学生高中阶段知识点的重复,与学生专业基本无关,并以四六级过级为目的,学生并不能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将英语这一工具充分的利用起来。部分底子较好的学生也意识到要想毕业后有更好的出路,掌握与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有志于进入外企工作或是出国深造的同学,或是金融外贸类专业的同学,其要求显得更为迫切。英语教育应让学生在掌握一技之长的同时,更好的辅助其专业学习。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越来越多的大学关注到了专业英语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并大胆的做出了各种尝试,探索着更适合本校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课程构建。毕节学院应该吸取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尽快走上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英语教学之路。 (2)可能性 那么ESP针对毕节学院的现状可以作怎样的课程构建呢? 首先,ESP的开设时间存在争议。这种争议主要体现为两点:一种观点认为所有的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即基础英语教学,都应该在中学阶段完成。大学英语从大一开始就应该直接进入ESP,并可以在大学三、四年级过渡到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即学术英语的教学。这是一种完全的教学改革。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大学英语应该继续从EGP开始,并辅助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然后再在大学三、四年级展开针对学生专业的ESP教育。无论哪一种观点,英语教学的最终趋势必然是基础英语教育、ESP教学、双语教学三步走,而ESP是重要桥梁。就毕节学院的现状而言,一方面,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过级率偏低;另一方面,师资相对较弱,教师的英语水平可能难以应对完全的ESP或是EAP教学。因此,第二种观点可能更适合毕节学院的现状。也就是说,在大学的一、二年级阶段,大学英语教育仍然以基础教育为主,重在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既为后面的ESP做好准备,同时也为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服务。到了大学三年级,再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进行ESP教学。 ESP目前主要有两种分支。一种是分为科技英语、商贸英语和社科英语。而另一种则是将ESP直接分为职业英语和学术英语两类。就毕节学院而言,显然第一种分类更适合。在现有的ESP课程中,有些课程发展时间长,成熟度较高,比如商务英语,科技英语,旅游英语,因此,此类课程已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教材,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及管理模式,教师入手也比较容易。但是有的学科,比如艺术类英语,发展则相对滞后,可选择的教材比较有限,教师具体操作时可参考的课程构建较少,因此相对而言更为困难。所以,关于ESP在毕节学院的课程构建,可以先从相对成熟的课程开始,比如商贸英语,及时总结课程开设过程中出现的经验及不足,再慢慢开设其他的专业英语,并逐渐发展成完善的ESP教学。商务英语这一课程,其实涉及范围相当广泛,不仅包括了外经贸英语(国贸英语、商贸英语、实用英语等),还包括除此以外的其他一切商事活动范围内所使用的英语,如会计、旅游、餐饮、保险、物流、银行等方面,使用面相当的广。从性质上而言,商贸英语就是商务语境中所使用的英语,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备在各种商务活动中用英语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迄今位置,毕节学院已经尝试性地开设过商务英语和旅游英语等课程,积累了一定的教学及管理经验,下一步就应该在此基础之上,逐步开设各个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 再一个是师资与教学的问题。现在毕节学院主要有三支英语教学队伍:英语专业教师、大学英语教师和外教。其中英语专业教师和外教主要负责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学工作,大学英语教师则主要负责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学工作。开设专业英语教学主要针对的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相应的教学任务自然由大学英语教师来承担。这一部分的教师往往已有多年的大学英语教学经验,基础知识扎实。他们所需要做的,一方面是根据教学需要,提升自己的专业英语修养,教不止步,学不止步,做到教学相长;另一方面,则要从传统的大学英语授课方式中走出来,适应ESP教学,总结经验,探索道路。ESP不是简单的专业词汇翻译课,也不是双语教学课,授课教师只有自己摆正对ESP的认识,才能走上正确的教学探索之路。 ESP的课程设置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模式。第一种以语言为中心。也就是说直接把情境分析的内容和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因此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师从复杂的语言中直接挑选出与特定情境相关的语言供学生学习,简单而容易操作,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只不过这种课程设置的弊端也比较多。比如学生在学习某一相同的情境语言时,各自的水平不一样,体现不出因材施教,同时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本该在教学活动中充当主角,却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被教师充当了主导;第二种以技能为中心。在这样的教学设置下,所有的语言行为都被认为是由某些技能和策略来创造支撑的。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学生必然被要求具备较高的语言能力,从而达到某一理想化的学习目标。掌握了技能与策略的学生,即使在课程结束之后,也仍然可以自主学习,不断提高。但是对于基础和自制力都较差的学生而言,这样的学习目标显得遥不可及;第三种以学习为中心。相比前两种模式,它更关注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才能获得那些“技能”。因此教学者要考虑的问题也就更多了。比如,单一的针对性的技能训练能有效的提高这一技能,还是其他的技能训练是否也能达到同一个目的?学生对同一个教学方法的反应一样吗?他们的态度会随着教学方法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呢?也就是说,教师在整个课程的设置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影响教学效果的各方面因素,并努力的将它们调整到最和谐的状态,从而使一堂课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总的来说,教学的设置是多种多样的,其优势与弊端也各不相同。教师在进行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到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努力找到最适合的教学方法。 最后是在教材选择和教学评估上。现在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ESP课程,有些高校的ESP课程发展得已经比较成熟,并编写了相应的教材。国外的专门用途类的英语教材也非常多,足够我们进行筛选对比。我校的ESP起步较晚,可以借鉴各方面的经验,少走一些弯路。而教学管理除了对教师、学生和教学工作的日常监督外,则更多的体现在了对ESP的教学评估上。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虽然具体的评估内容会稍有不同,但是下面两点应该引起重视。首先,以测试为手段的能力评估,这和传统的评估方式有类似之处,但是也有所不同。学生的能力可分为听说读写,而体现在不同的专业英语课程上时,这些能力的比重可能会稍有不同,因此测试不应该仅仅是一纸试卷,而是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设置对应的评估比例和评估方式。比如对口语的评估就可以采取一对一的交流模式。其次,以非测试的手段进行的能力评估,比如实验,或是论文。这样的评估方式更接近学生的真实水平,学生发挥的空间也更大,当然,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而言,可能难度也会更大。但这也许也是激励他们快速进步的一个好办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在论文的布置上不应搞突然袭击和难题偏题,而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提升空间以后,选择适合的题目尽早告知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去准备,因为这样的一个准备过程往往就是学生进步的过程。总之,不管以什么样的评估方式,目的都是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出学生是否学有所得,教学是否教学相长,教材的使用是否合适,教学管理是否到位。 四、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一方面,师资力量不足,对教师专业英语水平的要求更高。另一方面,专业英语的难度较大,对学生的基础英语水平要求更高。因此,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必须自觉地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吸收最新的教学成果,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此外,教师还必须在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和教学检测等多方面适应专业英语教学的要求。一个技能单一,知识面狭窄,缺少复合性教学能力的教师是必然会被这个新的时代所淘汰的。总而言之,一个合格的ESP教师,必须是一名善于研究、懂得管理、长于合作的人。 2.开设了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课程之后,各个专业的学生之间教学内容的不一致,会造成难以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统一标准的英语水平检测;另一方面,也对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没有实质性的应试帮助。因此不管校方还是学生,在习惯了传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要接受这样一种全新的课程设置,心理上都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必须的。只有首先认识到ESP课程的重要性,才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改变,并在改变过程中不断寻求更好的课程构建与教学管理模式。 五、总 结 总的来说,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开设是大学教育课程设置的一个趋势,也是现代社会对英语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实施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一方面能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与行业紧密结合的应用型英语人才的教育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优势,因此学生应该意识到时代的挑战,适应不断更新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师资队伍的复合性教学能力,更好地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用性教学研究、行业特色服务的专业发展目标。学校及英语教师应该要适应这样的发展,及时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积极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

文章来源:毕节学院学报 网址: http://bjxyxb.400nongye.com/lunwen/itemid-49608.shtml


上一篇: 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论文_都柳江上游沿岸喀斯特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健康风险分析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毕节学院学报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